耶穌,生命中的錨
讀經一:希六10-20
弟兄們:因為天主不是不公義的,甚至於忘掉了你們的善工和愛德,即你們為了他的名,在過去和現在,在服事聖徒的事上所表現的愛德。我們只願你們每一位表現同樣的熱心,以達成你們的希望,一直到底。這樣,你們不但不會懈怠,而且還會效法那些因信德和耐心而繼承恩許的人。
當天主應許亞巴郎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比天主大而能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後裔繁多。』這樣,亞巴郎因耐心等待,而獲 得了恩許。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以起誓作擔保,了結一切爭端。為此天主願意向繼承恩許的人,充分顯示自己不可更改的旨意,就以起誓來自作擔保,好叫 我們這些尋求避難所的人,因這兩種不可更改的事—— 在這些事上天主決不會撒謊——得到一種強有力的鼓勵,去抓住那擺在目前的希望。我們拿這希望,當作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深深地拋入帳幔的內部。作前驅 的耶穌已為我們進入了那帳幔內部,按照默基瑟德品位做了永遠的大司祭。
釋義
作者以「雙重否定」來表達天主是公義的,天主絕不會忽視信友因天主之名,所行的善工和愛德。愛德與服務是天主兒女的標記,亦證明屬天主的人行在救恩的道路 上。如何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進?就必須看信友是否堅持下去,效法那些繼承恩許的人。那些繼承恩許之人是懷有矢志不移的信德,並且忍受長久的等待,一心盼望 天主的許諾;在希伯來書十一章當中,作者會詳細舉例,期勉信友要步武他們的芳蹤。
接著作者舉出恩許的繼承人亞巴郎。所說的恩許是指祭獻依撒格的事件,天主向亞巴郎說的話,成為亞巴郎服從和相信的賞報(參:創二二 1-19)。天主向繼承恩許之人對著自己起誓,表示天主一定會達成許諾,教人們可以信賴祂。
「希望」被描寫為信友靈魂的錨。希臘人以錨作為人生指望的根基,古代教會的教父們喜歡用錨拋入天上而不用拋入深海的圖像,來說明基督徒對信仰的把握,信友 好比一個水手,當他的船為暴風雨所撼動時,只有從錨得到安全。這裡說到錨深深地拋入帳幔的內部,即是指耶穌已為信友進入帳幔內部,抓住耶穌就是抓住生命中 的錨。舊約時代中,只有大司祭才能進入帳幔內的至聖所;而新約的子民卻能藉由這位大司祭,跟隨祂通往天主那裡。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福音:谷二23-28
有一次,正當安息日,耶穌從麥田裏路過,他的門徒在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法利塞人向耶穌說:「你看!他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許做的事?」耶穌對他們說:「你 們從未讀過:達味在急迫中和同他一起的人,在饑餓時所作的事嗎?當厄貝雅塔爾作大司祭時,達味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除司祭外,誰也不許吃的供餅,並且還 給了同他一起的人?」耶穌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釋義
馬爾谷福音第一章敘述耶穌宣講天國,以言行彰顯天國的德能,得到廣大地歡迎。但在緊接著的章節中(谷二1-三6),當耶穌進一步地解釋他行事的理由和背後 所倚靠的權威,即他對自己「天主子」身份的認知時,卻遭到了猶太宗教權威人士的反對。這些爭論的基調是如此的:耶穌說明他的行事的理由:「我喜歡仁愛勝過 祭獻」(參閱:瑪十二7);「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但是,由於這些解釋也同時彰顯他是「主」的自我意識,這一點卻是當時的宗教人士完全無法理解與接受 的。
耶穌的確是主,「是安息日的主」,他和他所宣講的天國比法律更大,他所認識的天主的心意比法律更大。但是,這種新的、更大的視野卻不斷地挑戰並衝破猶太法 律的藩籬,也打破了經師和法利塞人所倚靠,賴遵守法律而來的安全感。所以他們「心裡忖度」(谷二6)、質疑(谷二16、18、24),終於決議「陷害耶 穌。」(參閱明天的福音:谷三6)因此,對一切基督徒而言,他也同時是在十字架上為王的主。
反省
耶穌為我是誰?他是我的主嗎?即使遭致反對,我是否還是聽從他的話語?
我是否也有一些不願意改變的習慣,無論是來自個人家庭背景或是社會文化的影響。我是否願意在今天福音的光照下,重新檢視我的「安息日」是為誰?是為人,為天主,還是我的習慣變成了我的主宰?
祈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