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論】台灣天主教學校何處去?







刊登日期:
2011. 11. 11




Tags:
天主教教育, 少子化, 輔仁大學, 黎建球




 















 





【天亞社.台北訊】台灣大學開始收取大陸學生,兩岸進入和平新境界。然而,全台天主教學校卻徘徊在十字路口。




它們面對選擇走向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國際學校」,或堅守在地化的「本土學校」;或是成為學費高昂的「貴族學校」,還是回到收容貧窮或突遭不幸境遇家庭子女的「愛心學校」呢?




天主教會在台灣創辦學校,自靜修女中於一九一七年在台北市正式招生至今將近一個世紀。在五零年代,自大陸撤退來台的天主教修會開始復校,緊接著的十年,各教區和修會更擴大到各縣市內創校,這股復校潮更因天主教輔仁大學帶到高峰。




可是,至今過了半世紀,台灣經過民主自由的洗禮,教會的五所大專院校、卅二所中學、十所小學和一所外僑學校卻面臨官方利用法治執行「保護公立,阻擾私立」,造成都市和鄉村學校差距越來越大,私立學校生存越來越陷入困境。




基於團結是力量,二零零五年間,在輔大黎建球校長催生下,由這四十八所學校組成「天主教學校校務發展協會」,希望藉由每年舉辦的會議與研習,增加彼此間交流及經驗分享,互相學習支援,解決困境。




面對這種轉換時刻,輔大上周慶祝在台復校五十周年,暨復校校長于斌樞機百秩晉十誕辰,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時機,特地舉辦論壇,邀請本地重要大學校長和教育部主管共同討論,和天主教中學校長分享治校經驗。




在論壇上,與會者談到招生就有少子化、國際化、大陸生、高齡老生問題;說到經營學校有世俗化、職業化、低廉化、民粹化、評鑑化、市場化、制度僵化、吸引力、競爭力的商業滋味;祇有在討論天主教學校時,可以稍為聽到教育使命、資源共享和整合、神恩、愛的社會、福傳使命等正面信息。




台灣自八一年開始少子化現象,在二零一六年全台大學招生名額將高達廿四萬餘人,首次超過十八歲學齡人口的十九萬餘人;七十五歲以上人口在零八年時已有一百零三萬餘人,至一八年將增至一百四十五萬餘人。




面對招生人數逐年快速降下,老人急速上升現象,本地教育者提出招收大陸和以東南亞為主的國際學生;台灣今年首次准許大陸學生來台升學,輔大即成為最受鍾愛的大學。他們也提倡終身學習,創立招收高齡生的「社區大學」。




就在教會學校徘徊在教育十字路口時刻,內政部正好公布「政府對於特殊境遇家庭之扶助統計資料」,透露今年上半年經身分認定且受扶助的特殊境遇家庭計近一萬七千戶,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一,顯示弱勢家庭急速增加。




今年前半年特殊境遇家庭以「六十五歲以下且配偶死亡」的家庭佔四成二最多;「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十八歲以下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六歲以下子女至不能工作」的單親家庭三成三次之。




以性別而言,這類家庭的男性家長一成一,遠低於女性的八成八。但若與去年同期比較,男性增加了兩成。從家長婚姻狀況資料顯示,男性以離婚者佔四成八、女性以喪偶者佔四成七最多;就家長年齡層,以三十至三十九歲者最多,佔近四成。




這些數字應該可讓台灣天主教教育者得到信仰啟示,就是「返璞歸真」,回到教會學校本質──愛心學校,盡量收納特殊境遇家庭的子女,給予免費就學和住宿,使他們父母專心工作,重建家庭的能力。




誠如即將卸下長達八年輔大校長重任的黎建球在論壇閉幕時所說:「在天主教學校工作者必須有為主『致命』的精神,否則趕緊離開這個園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