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法國著名的《若斯潘教育法》(Loi Jospin)



Shwushiow Yang 寫於 2010年9月7日 11:47










  • 有教無類的教育基本法 

幾個月後,克勞德‧貝爾又被調去教育部技職教育司,他寫道:「我的目標與決心比以前更堅定:要讓每個年輕人獲得一技之長。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參與了1989年7月10日通過的《教育指導法》的擬定,也就是著名的《若斯潘法案》,我想我對這部法律的貢獻足以用下面這兩條條文概括,它們也是我未來行動的依據:『通識文化水準與技能證照的取得是每個年輕人應有的權利,不分社會、文化背景,也沒有地理位置的差別…。法國全國未來十年的目標,就是讓每個高中年齡的人口群,至少都能達到技能檢定文憑的程度。』」


 






若斯潘(Lionel Jospin) 於1988 - 1992 年擔任法國教育部部長。



 


法案通過之後,克勞德‧貝爾要求調職到法國一個大區的研究院去擔任院長,好能實踐他的理念。他偏好北方的里爾市(Lille),他知道經濟危機是怎麼影響到這一整個大區,他也認識這一區的居民追求社會正義的一貫活力。


 


回到教育前線之後,跟教育系統下的老師與行政人員對話之後,克勞德必須面對這個嚴峻的事實:


 


「新法的目標馬上碰到這個眾所週知的現實:不管各種宣言如何聲明機會的平等,擺在面前的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四分之三的孩子能夠取得高中會考文憑,但是,勞工家庭的孩子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得到,遑論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孩子。


 


但是,這個失敗並不是學校刻意造成的。在北方,我再次看到大部分人都願意建立機會平等的平台,都希望能夠改善教育失敗的現象。儘管如此,怎麼解釋這個失敗?


 


在研究院,我有機會遇到學校體制內扮演不同角色的行動者,我觀察到他們經常將孩童的成功與親師交流的品質連結在一起,他們常常跟我說:「最需要溝通的,就是那些困難最多的學童的家長,偏偏就是最難找到他們。」這些話經常出現在耳邊,讓我非常震撼:學校抱怨這些家長,認為這些家境清寒的父母沒有善盡職責,不是學校的好幫手,學校甚至認為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


 


這時候我個人的一些認識就派上用場,這當然要特別歸功於第四世界運動,他們聲明最貧窮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懷抱很大的希望,絕對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漠不關心。我不會發出同樣的聲明,但是,我告訴自己:要聽聽這些父母的聲音,然後我告訴老師們:「你們不能把父母當成附屬的助手,光是跟他們說:『你們應該這樣那樣做。』當他們沒有照辦時,就說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沒興趣。你們必須把他們當作不可取代的、獨立的行動者,他們是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人物,必須聆聽他們的聲音。」


 


 


(下集待續...)


 


 


楊淑秀譯自《民主藝匠》 ,p41-42


--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與 Bruno Tardieu


出版社: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y 28,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