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個島嶼的農業革命:


              參訪菲律賓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


君玲 karentaih@gmail.com


 


    去年,長期指導島嶼農場的老師Hans Mulder來台灣時,大力向宜蘭支持農業發展的社群朋友們推薦菲律賓的生機互動農業發展,並且邀請大家隔年前往參觀。我不知道其他同伴是怎麼樣想的,但我自己是相當好奇,真的有一個地方可能有3000個農戶採用生機互動農業與有機農業嗎?就是在這一股莫名的好奇心驅動之下,我狠下心放下手邊的論文進度,與農夫幼功、月琴、曙濤、彭哥、志凰、心儀,一同前往菲律賓南部,展開六天的豐富旅程,並見證一個島嶼的有機農業革命。


 


    在開始進入正題以前,我想先談談當地的環境給我的感覺。我們當天近午夜才抵達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上的目的地Don Bosco,抵達時天色已黑,我們也都因為舟車困頓而匆忙就寢,一直到隔天早上天亮,我才發現自己原來置身於北緯五度的熱帶雨林中,滿眼所及盡是顏色鮮豔的花朵與果實、寬闊的樹葉、高大抽長的樹木與蕨類,空氣潮濕而溫暖,且聞得到一種屬於荒地特有的清新。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忽然發現自己非常貼近自然,皮膚的每一吋都感受得到豐富的生命氣息。而我們所造訪的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的主要基地,就在這樣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地方。


 


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的成立


    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最開始的前身是Don Bosco教區青少年中心(Don Bosco Diocesan Youth Center)1985年,天主教會為了服務教區內的青少年與輟學生而成立了這個機構,並且設置了一個大型營地來接待青少年。執行長Betsy(全名為Maria Helenita Betsy L. Ruizo)28歲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Don Bosco來負責這個計畫的執行,當時的計畫內容是提供各樣青少年身心健全發展的課程與活動。然而執行一年後,Betsy與他的夥伴就發現,他們的活動設計固然良好,卻無法解決當地青少年最迫切的需要:貧窮。Betsy說:「我們教青少年們上課讀書、打籃球、唱詩,但當我們問他們最大的煩惱是什麼,他們的回答是:沒有錢,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找工作。」Betsy發現,如果不改善居民的社會經濟條件,就不算是真正改善居民的生活。


 


    於是Betsy與夥伴Nono(本名Romano S. Nono Laurilla)將計劃擴展成協助青年人脫離貧窮的發展計畫,並且決定從農業開始著手。與許多鄰近的菲律賓鄉間村落一樣,Don Bosco這個靠山邊的小村落,一直都以慣行農業為主要的生計方式,農民受制於各樣原料的現金壓力,產品賣不到好價格,更賠上了自己的健康與村莊的環境資源。Betsy知道,要讓農民的生活更好,就是要脫離剝削的市場機制,並且正確地耕種,於是她開始接觸有機農業。1988年,Betsy利用自己的家,成立了第一個有機農業的示範農場,Betsy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生產跟研究並行的有機農業推廣機構,號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義工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來自立。                            


 


    1990年開始,Don Bosco這群青年人的努力,得到了更多海外大型機構的資金支持,包括來自瑞士、德國、奧地利等非營利組織的協助。但是他們在地方上的推廣工作始終做得很辛苦,因為儘管年輕人願意嘗試新方法,但家中真正掌權的中老年人卻不見得願意改變。1993年九月,Don Bosco永續發展計畫正式將觸角從青年人延伸到農戶,開始舉辦有機農業的研習會,將之前數年在有機農業實踐上的學習與實驗,有系統的向農民推廣出去。


 


永續觀點的生機互動農業


    長時間的在地耕耘並沒有帶來相應的成效,「有機農業」就像一場叫好不叫座的電影,沒有吸引太多的追隨者。然而,這一切在1994年開始有了很大的突破,因為Betsy等人從一個馬尼拉的全國農業研討會中接觸了生機互動農法。


 


    在當時,菲律賓沒有什麼人聽過生機互動農法,而生機互動配方所使用的材料特殊,也一度使Betsy對生機互動農法卻步。然而,經過更多的摸索、接觸與學習之後,他們找了一塊地方,嘗試在蔬菜上使用生機互動配方,當時只灑了配方500,出乎意料的,這項實驗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Betsy形容當時種出來的茄子「太大了,大到市場上不能賣出去」,小黃瓜與大白菜也有類似的成果。於是她們開始積極的進行實驗,並且開始研究如何運用生機互動農法來種植菲律賓的主要作物稻米,並且漸漸將主力放在推廣生機互動農業上。


 


    實際上,當時的民答那峨島上也有其他的機構試圖推動有機農業,但是Betsy的計畫團隊發現,那些推廣有機農業的人往往將有機農業視作是一種生財工具,也因此農民即使在生產的做法上改變了,觀念往往沒有改變。果然數年後,其他的有機推廣計畫一個個銷聲匿跡或宣告失敗,Betsy告訴農民,有機農業不應該只是一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整體改善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觀念、轉變社會文化的風氣。Don Bosco的永續發展計畫之所以將資源集中在生機互動農業的研究與推廣上,除了看到生機互動農業的可行性,更是發現,農業遠大於經濟因素。當人要仰賴大自然供給養分,並且在其中生存,那麼農業就應該在更整體、更全面的視野中被理解。


 


    事實證明,生機互動農業的推廣幾年下來有極大的成效。1993年時,除了兩個示範農場以外,與Don Bosco永續發展計畫合作的農戶是零,接著基金會開始致力於生機互動農業的推廣,1996有了168個合作農戶,2000年有1300個,到目前,基金會已有超過3300個合作農戶,而且還在增加中。


 


    當我們跟當地的農夫交流的時候,好幾位農夫向我們分享他們放棄慣行、採用生機互動農法的經驗。有一位農夫說他過去曾經因為噴灑農業而被迷昏,倒在自己的農場裡,近乎致命,但今天,當他噴灑牛奶與蜂蜜的配方,他在田裡肚子餓了就直接可以喝噴灑器裡面的東西,如果有慣行農夫問他:「你們有機農不是都號稱你們不噴灑任何東西嗎?」他就回答說:「我噴的東西我敢直接喝掉,你敢喝你噴的東西嗎?」另一位老農分享,過去施行慣行農業的時候,家庭的現金不足,所以總是欠農藥商、肥料商錢,收割的季節一到,債主就開卡車在旁邊等,他所有的收成都直接被債主收走,欲哭無淚;如今他轉作有機,不再需要花錢購買這些高價的化學物質,他終於可以擁有他自己的收成。


 


在地農業系統的建構


    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推動有機農業的成效,絕對不僅是推廣部門的功勞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建構起整套的在地農業系統。基金會有一個終極策略是:「從種子到架子(From Seeds to Shelves)」,也就是從農業生產端最初的種子,到最終進入到消費者廚房的架子,都是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的服務範疇。


 


    Betsy回想計畫的發展過程時,說她起步時也沒想太多,但一旦開始推廣,不同的需要就一項項出現。農民採用生機互動農業需要配方,所以基金會開始種植配方植物、製作配方;農民需要種子,基金會派人學習育種、建立種子銀行;農民需要資金,基金會開設信用服務;農民需要不受汙染的加工設備,基金會買下一個大的碾米廠;農民與農村婦女需要工作,基金會設置農產加工中心提供工作機會……,到今天,他們仍然在滿足農民的需要,輔導一些大農申請菲律賓國內的有機農產品認證,以擴展通路點。從無到有,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不是只辦辦活動而已,而是一年一年,慢慢地把整個區域性的食物網絡系統建立起來。目前基金會服務的範圍包含了三個行政區(North Cotabato, South CotabatoDavao Del Sur),加起來的面積約為半個台灣大小。


 


    在台灣,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制定往往讓有機農民傷透腦筋,然而在Don Bosco永續發展計畫的支持下,直營門市將有機產品的價格維持在慣行農產品的範圍之內。當我們拜訪兩個直營門市的時候,門口掛著大大的漂亮海報,上面清楚寫著:「百分之百有機、百分之百消費得起、百分之百菲律賓原料」所有人都會問:有機跟慣行價格一樣,這怎麼可能做得到?當然,不可否認,基金會有長期的資金支持是一個關鍵點,而菲律賓在農業自然資源與人工成本的條件下更促成了壓低價格的可能性,但重點是,他們知道價格競爭是成功的關鍵,並且持續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一股延燒二十年的熱情


    這場有機農業革命是從兩個年輕人開始的,她們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改變了超過三千個農家的命運。嚴格來講,這不是場革命,因為BetsyNono既不喧嘩也不激烈,他們只是與農民站在一起,默默工作了很長的時間,然後一步步的轉化農民的想法和做法,他們在前期甚至刻意的低調,以避免既得利益者的攻擊。如今,他們茁壯了,帶領著八十幾個專職員工一起工作,繼續進行這場漫長的戰役。                         


 


    現任基金會副執行長的Nono表示,完整的農業系統建立起來,農民可以採取有機的耕作方式維生,農場的環境得到改善,農民的經濟生活也獲得改善。當他們看到小農有錢,可以有計劃的歸還貸款、增加農場設備、改善生活品質,也可以送孩子去接受教育,這是讓他們感到最滿足的時候。也許就是這樣服務的熱情,讓BetsyNono獻上他們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持續奮鬥到現在。


 


    Betsy而言,這也是一場靈性的旅程。Betsy年輕時曾投身於共產主義運動、知青下鄉、在大學裡教書、也在天主教會服務過,但她沒有被滿足,反而越來越不快樂。一直到她28歲帶著絕望的心情回到家鄉,幾乎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之時,她才在一次種植樹豆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上帝,並且確定Don Bosco是上帝要她做的工作。至此之後幾年,所有客觀條件一件件到位,人才、海外資金支持、教會支持,協助她開展所有的服務工作。如今49歲的Betsy仍然天天在忙碌著,她告訴我們,基金會所成就的一切「不是BetsyNono兩個人完的,


是天上有更大的力量在幫助我們」。                    


 


    在我們對Don Bosco永續發展計畫的成效感到稱奇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非常多菲律賓推動有機農業的困難與挑戰。當我們覺得能夠改變3300個農戶的農作方式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但現實告訴我們,基金會所合作的農場面積加起來也不過是3400公頃,還不到整個Cotabato省份耕地的1%。這是一場仍然要持續進行的農業革命。熱情不減,基金會工作團隊下一步要翻轉的,還有可可、香蕉、與椰子油產業。


 


學習與省思


    農業推廣,台灣沒有嗎?其實有,也曾經做的非常好,只不過那時我們推廣的是慣行農業,然後以農業的成效來發展工業。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那個最好的時代、或許也是最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在菲律賓看到了相似的農業推廣系統,而且更完整地在運作著,不一樣的是,菲律賓的Don Bosco基金會跳過了慣行農業,一開始就決定了要從有機農業、永續農業來改善農民的處境。那台灣呢?當台灣已經是一個工業化、科技產業化的社會,我們的政府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遠景,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有機農業的推廣,並且健全有機農業的產銷體系,由此來改善小農的生活?                                   


 


    我不是在實驗室裡或書架上得出這樣的想法,我是在農場裡面工作時得到的第一手觀察,我清楚知道在台灣要推廣有機農業、永續農業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其中最困難的一個要素,就是我們的農業缺乏人力。在菲律賓,以民答那峨島上的稻田耕種來看,插秧、收割都是以人力來進行,就算是小農,農場主人在農忙時也可雇請工人來田裡工作,雖然工作辛苦,但還請得到一群的莊稼人。在台灣,農民很難請得到工人來田裡工作,就算好不容易請到了,高額的工資也很難長時間僱用;至於那些以現代化的機械設備進行有機農業的,都是大農的專利,小農連繳交檢驗費用與認證費用都有困難了,更不用說採用任何形式的大規模生產。除非農民可以得到更多支持,否則這些步入中老年、又後繼無人的小農,只能繼續仰賴方便省時的化學農藥、肥料來生產作物,而我們一點也沒有權力去責怪他們,因為台灣社會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支持。


 


    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的經驗,提醒了我們,台灣的農業還有很多事情極待努力、等待開始,而且也激勵我們,走上一條正確的路也許困難,卻絕對值得。我們或許不能把希望全放在現有的政策規劃上,但我們已經有一群人,就是你我,願意一起吃米、一起關心農場、一起關心農業,這就是個基礎。現在我們在不同的專業裡面努力,耕種、研究、技術提升、推廣、行政、找資源……,有一天,當我們的心準備好,在上天的祝福之下,我們一小群人的力量,相信也可以翻轉半個台灣。


 


未竟的旅程、浮現的呼召


    就如同所有冒險小說一樣,故事的一開始,總是沒人知道這趟旅程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這支遠征隊也是,因為跟菲律賓的連繫不是很順利,所以一直到出發以前,我們都不是很清楚行程的確切內容,但有時就是這樣才有趣,因為不清楚,所以心與眼光都開闊了。我沒想到我會到熱帶雨林,我也沒想過要到菲律賓了解有機農業推廣或基金會組織運作(完全符合我所學),我更沒想到旅程中,我數次因為感動而偷偷落淚(連他們手牽手圍著堆肥唱主禱文,我都覺得很感動)。我想每個一起前往菲律賓的夥伴可能都有不同的學習與感受,但就我自己而言,這場菲律賓之行帶給我很個人、很隱密的感動與呼召,與我一生的經歷相互呼應著。


 


    我想說,這是一場未竟的旅程。菲律賓的有機農業革命還沒有結束,台灣的有機農業革命也要持續下去,我們既然見證了三千多家農戶的轉變,我們也期待許許多多的小農一起加入生機互動農業或有機農業的行列,也期待許許多多的消費者,沒有任何勉強,一起加入生機互動農業與有機農業的消費行列。這,將會是我們共同的呼召。這場旅程沒有完結,因為儘管我們的人回到台灣,但暗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無法向人透漏的呼召,卻呼喚著我們走出去,去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


 


 


Don Bosco永續發展基金會網頁http://www.bios-dynamis.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