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菲律賓2008IPMT後的感想分享       -----定國   Nick Yu


懷著朝聖的心情,踏往菲律賓人智學IPMT(國際學士後醫學訓練)的旅程。這似乎是五年前就想實踐的夢想,但卻因自己的躊躇和身心尚未完全的準備,因緣始終未能成熟。而今年突然內心的呼喚更形強烈,讓我無法就現實面的考量,而似乎應該跟著感覺走。所幸有友人-吳大姐和陳博士慷慨解囊,實現了此行之旅。


IPMT在菲律賓已進入第五個年頭,今年將是第一批參與的醫務人員被人智醫學(Anthroposophic Medicine)部門認證授證的第一屆(認證課程一期五年),這些人員也是在亞洲訓練的首批,甚為殊勝。以往人智醫學的訓練多在歐美進行,近而紐澳地區,直到二十世紀末部份重心才開始移向亞洲。菲律賓算是較早有完整人智醫學訓練醫生的亞洲國家(日本也緊追在後,進入第四年的受訓,而且已規劃建立人智學醫院)。因為其語言的障礙較小,所以其發展也因此較為得天獨厚,再者在90年代已有幾位醫務從業人員,遠赴瑞士人智醫學醫院或藥廠學習,回國後持續的落實和推展,奠定今日的基礎。他們已經完成教育、醫學、農業相互連結、共同運作的模式,是建立人智社群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訓練的地點座落於菲律賓南方的岷答那峨島Kidapawan市的一個教會靈修中心,參與人員包含指導教師近80人。活動課程主要分六組進行-BD農法、居家護理、藝術/生命史、資深人智醫師、新進人智醫師、教育。參與者可以選擇任何一組進行訓練活動。每組由指導教師帶引,進行深入的探討Fundamental of therapy某一章節,再延伸相關的實務研討及實習。各組之間也可能會有些交錯的共同學習。課程十分緊湊,但節奏明確,參與者皆能迅速的融入,便開啟內在塵封以久的熱誠。


以我個人參與的新進醫師組為例,從Fundamental of therapy第五章的逐行逐句探討,漸漸清楚一些字義的真正意涵,也從火、風、水、土的四元素了解整個大自然界的關聯、植物與人體器官的關聯,進而探討他人與自己的個性。這些學習極具挑戰和創意,但卻十分有益於對病患的診斷和選擇適當的療法或藥物。很明顯的,第一天很多醫師因為沒有人智學的背景,多半露出疑惑的眼神,但第二天之後經過對大自然的四大元素的切身探討,漸漸切入主題,再回到他們臨床的經驗如何與四大元素發生關聯性,開啟大伙濃厚的興趣,進而觸動大家內在的省思。因為我們的身上都具有一般的熱誠、衝動和爆發力,或一樣喜歡到處學習探索,及多元快速的思考模式,也可能如般的包容、調和、隨性、無私,更不缺狀的堅毅沉穩和靜默。活動當中,也安排一個時段與資深人智護理成員進行實務交流,也學習外敷及四肢節律按摩的手法。因為在整個人智醫學體系之中,醫生、護士和治療師彼此是非常緊密的共同醫務合作,卻又可非常獨立的呈現各自專業的照護病患技能。由此期間,可以理解人智醫學企圖在交流醫學基礎,擴展至對病患的心理精神層面有更全方位的照護,全然以被醫護的病患的需要為需要,以病患的考量為考量,是非常人性的照護,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醫療方式。醫者與被醫者在整個醫療過程中,不僅彼此身心都被滋養,靈性也更加回歸本質。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整個課程活動的最後二天,主辦單位邀約本地某社群人士進入另一個以社群社區的發展的研討會議,稱GreenIsland conference(綠島會議),參與者有官方人員、醫師、教育,試圖從人智學的觀點,能否為社群甚至菲國人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和方法,以建立淨化人心、綠化土地的社群活動雛型。雖然社區的人員之前並未接觸人智學,但在二天活動,透過IPMT成員的感染力及深刻的創意表達與演出,把問題與解決方法,及所有參與人員的承諾化成未來行動的方案。經由個人或少數人的奉獻,渴望呵護這粒種子能發芽茁壯,甚至傳遞至其他的社群,與會員都能全然體會今日不作,明日便沒有後悔與批判的權利。


反觀在中國醫學的領域裡,人智醫學的概念早已融於其中,只是在上千年的歷史流轉下,這些整合身心靈的完整醫療不復存在。醫療體系專注於肉體及物質身的醫護,健身的預防醫學獨立於體系之外,更遑論能整合身心的各類藝術活動。人智醫學僅不過將整個醫療觀點著重於健康的起源,而非疾病的起因,集傳統人道的照護方法、藝術治療和天然藥方於醫療行動中,化人與人之間交易性的依存為同理理解,及尊重的崇高道德性。可說是重整多元的樣貌,真正系統的落實於醫療教育及實務。這其實也啟發我們,是否願意回頭謙虛的對人智醫學學習,而架構中醫學全方位的照護概念與實踐法。


醫療絕對不只是照護自己的同胞,而是以全人類為對象,所以當我們回歸找尋自己全然醫學的定位時,也當深入了解和學習。個人覺得人智醫學有需要更多的台灣醫療從事人員深入了解和學習,因為它架構於主流的西方醫學之基礎上,與中醫的醫理哲學,更貼近於主流醫學,也易於在當今的醫療現況下發生作用。只要醫務人員願意探求自我覺醒及人我關係之道,現今醫療的困境與無奈,或許可以很快的找出解決方案。


台灣已有一、二位醫師曾參與IPMT課程,但未能在台繼續推動,甚為可惜,如果沒有人智醫學實務案例,較難以讓本地的醫師理解人智醫學也能提供另一個選擇。當然,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沒有積沙何以成塔。再者,限於語言能力的關係,人智醫學難以自我學習或研讀而了解其要義。所以,若有經驗豐富的人智醫師進行指導,將有助於釐清學習中的困惑。菲律賓的人智醫學能活力發展也正因語言隔閡小為原因之一。但日本的發展卻值得我們深思,因為他們的外語能力比我們更差,但他們願意給自己機會,所以目前已有40多位的醫師接受四年的訓練,而五月初成團拜訪瑞士人智學相關醫療單位,試圖在亞洲建立第一座人智學的醫院。


在個人與醫學總部的商討之下,同意在2010年的四月底,也將正式舉辦首次的人智醫學訓練課程。期盼提供台灣醫學界更深一層面向的醒思,同時也可將我們的中國醫學與之交流,匯集成為我們下一階段的身心靈全方位醫療的實踐方針。更期待本地醫療從業人員,先擱置內心的疑問,寬心的走進這個存在已久,卻被主流忽視的概念中,為自己的學習與人類的健康緣起,找尋真正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