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基測與成長的目標
從三年前接手了國一班級以來,一直繚繞在耳邊的問題就是:學生將來怎麼銜接高中?有沒有能力面對基本學力測驗?
從來沒有人問過老師的問題是:
我的孩子適合參加基本學力測驗嗎?除了參加升學考試,孩子有沒有更好的發展管道?孩子在受教過程中,應該要學到哪些能力、得到哪些成長?
在國小到國中的教育過程中,升學考試逐漸凝縮成唯一的關注點;偏偏孩子的世界正在擴大、身形變大、能力、心量、興趣都變大;而我們所關注的,卻集中在那一個點上。那一個點上的優劣或成敗,真的那麼主要地影響了一個人一生的圓滿與成就嗎?我們得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從身邊所有人的生命經驗,誠實地檢驗這件事。
一直以來。透過量化分數汰選孩子的作法,主宰了台灣的教育;甚至主宰了整個社會的組成與價值觀。而更少人探問的問題則是:
人是應該被汰選的嗎?進入這樣的機制是必要的嗎?考試對教育的決定性這麼高,它對人性的影響是什麼?成長中的孩子得到什麼、同時失去些什麼?
這些問題重不重要?這是另一個我們要誠實回答的問題。
慈心國中第一屆的孩子,就直接地面臨這種衝突。從七年級開始,一股莫名的焦慮蔓延全班。以藝術、人我意識和關係、與內在意志鍛鍊為主軸的中學課程,因為與考試和分數無關,開始被理解成「副課程」、浪費時間的活動。這種焦慮從家長延燒到孩子,原本能樂在其中、努力學習的孩子,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求上進」的人。這些課程原本要給孩子的滋養與能力的培養,也就變得大打折扣。透過分數競爭得到自我肯定(或否定),在主流價值觀裡本是常態;在慈心,卻變成了一種大大的扼殺,扼殺了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孩子個別的差異價值與自我認同;所留存在孩子身上的「能帶著走的能力」,也就以「取得高分的能力」為核心。
這個可怕的危機,在八年級中間時逐漸緩和下來;有四個孩子轉學出去,其中三個是因為基測。透過和孩子們開誠布公地討論,以及增加藝術課程與其他活動,對升學的焦慮才漸漸回到可接受的合理範圍中。
所謂可接受的範圍,意指我們對基測一直採取正面迎戰的態度。這其中要拿捏的,除了時間點外,更重要的是個別孩子的狀態。國二、國三孩子有著極其關鍵的成長需求,若忽視這個事實,將重心大量擺在基測準備上,那慈心的價值就不存在了;辦升學,慈心哪裡辦得贏其他名校?而諸多帶著各種學習經驗與問題進來的孩子,我們又如何能齊頭地、同質地要求在考試能力上的進步?說穿了,孔老夫子的千古名言「因材施教」,總是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在華德福教育中如此,在基測準備上亦復如此。
近日更經常聽到家長們關心的聲音,「要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語文能力?」「孩子會使用的詞彙那麼少,將來怎麼辦?」「那麼簡單的數學,為什麼孩子還是學不會?」「少了壓力,孩子是否就無法成長、或成長得不夠?」……
家長們願意在家中協助孩子的學習,是令人高興且感動的;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們學得紮實,一方面也不願干擾或破壞了「華德福」的方式帶給孩子的深刻影響。而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看得見的作文能力、錯別字數量以及數學解題能力之外,往往有許多內在的能力給忽略掉了;例如意志力、想像力、同理能力、自我認知、目標規劃、關懷他人、情緒管理、人際覺察力、自我控制、美感與相互欣賞等等。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培養出這些內在的能力才是華德福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其發展重點與必須面臨的挑戰,透過課程去滋養孩子、消解焦慮與不安、從自身長出新的力量來,更是課程設計的核心意義。而身為教育伙伴的家長們,是否也能認知到這件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他們來到這個學校,就已經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許多他們過去所經歷的、累積的生命經驗,使得他們之所以成為當前的樣貌。對教師來說,如何解開一個個生命的奧秘,盡可能地認識他們的本質,並給予最適切的教育,卻是一大挑戰,也是教師專業中最核心的能力。
依照同樣的觀點,當孩子來到一個家庭裡時,何嘗不是一個需要用心去認識的奧秘?這樣的奧秘,不只存在於孩子的過去,也同樣存在於孩子的未來。換言之,如果我們尊敬孩子的獨特個體生命,就更能接納、包容他的過去,盡可能用心去理解他;也不那麼理所當然地以大人自身的生命經驗設定孩子的未來。
依據人智學的兒童發展觀點,七歲之前的孩子,生長重點在於「肢體」的充分運用與體驗,練習與生俱來的意志力,累積足夠的探索與活動經驗。因此幼兒不應該使用學步車;而應在學習爬行、站立、行走的過程中,培養內在的意志力以及與這個世界的初步關連。在華德福幼兒園中,孩子們自在地奔跑、爬樹、自由遊戲、像在家中一樣地生活著。透過良好的作息、自然而溫暖的環境、充滿愛心的大人,孩子們本能地模仿周遭的一切,建立生命初期的良好基礎。
七到十四歲的孩子,發展重點在於軀體、循環系統,與情感較為直接相關的部分。透過大量的故事與藝術活動,孩子逐漸認識這個世界,並累積正面而美好的生活經驗。前一階段的身體經驗對這個時期影響重大,足夠的意志力與敏銳度,可以幫助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漸漸地孩子要進入青春期,對自己和世界感到迷惑;如果前兩階段的基礎良好,他們在迷惑之中,將帶著積極探索的冒險精神,以及踏實築夢的安定感。在他們的憧憬中,長大後的世界不應是危險、混亂、黑暗的;儘管充滿不確定性,卻充滿希望。大人們在此刻應該要支持他們漸漸萌芽的自尊,透過一同討論與分析,精確而有計畫地學習知識。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孩子們在廿一歲之前必須培養的重點。而社會生活、同儕關係、兩性關係更是他們生活的重心。
以上所談的,是一個理想的圖像;不同階段之間環環相扣,如同「七坐八爬九發牙」一樣,順著人的生長歷程,逐步地累積。然而事實上並不能如此理想。想像某個孩子,經歷了五、六年的「乖寶寶生涯」,沈默寡言、按部就班交作業、服從父母師長的要求,然後轉學進入華德福學校就讀;試問,他在意志力、情感表達、敏銳度、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等各方面,足不足以接受以「獨立思考與判斷」為重點的國中教育?如果他在寫作、數學上毫無動機、乏善可陳,我們該如何切中問題核心地幫助他?他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是否仍有興趣?他要如何和自己、家庭、學校、世界建立起正面積極的關係?
又一個孩子,智商很高,卻總是坐不住,無時不在東玩西弄,功課當然學不好。跟他深談,他也「願意」盡量自律,但願意不等於「能夠」。追本溯源,他在三歲之前幾乎都被放在嬰兒車裡,幾乎沒有爬行、跌倒、學走、四處探索的經驗,也因此內在的意志力極弱。這時如何要求他,在物理實驗時長時間精細地觀察與記錄、在木工課上一刀一鑿地完成作品?如何用一年的時間,規律地要求自己,準備基測?
童年經驗(重病、意外傷害、受虐…)、家庭問題(父母離異或單親…)、求學經驗(被體罰、無止盡的回家作業惡夢…)等等、甚至可能早已遺忘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潛在地對孩子生命的當下或未來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樣地,過往生命中偶然的一個善意眼神或擁抱、一次原諒、路邊邂逅的一朵小花,也可能成為孩子內在重要的正面力量來源。因此,除了盡可能地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並尋求有效的協助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接納」的態度;或者是「尊重」他們就是他們自己此刻的樣貌。
觀察他們,無條件地接納、尊重、愛他們,同時陪伴他們在當下的狀態中,再往前跨一步。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心中充滿了恨,那麼透過教育,讓他少恨一點、體驗愛的感覺;或是一個空虛無自信的孩子,終於向父母或老師頂嘴、明明理虧卻還振振有詞時,其實就是很大的進步了。他們有自己的生命任務,有自己的天賦能力,單單依據大人自身有限的生命經驗,是無法想像的。孩子要教,但教需要方法。就像每種植物栽種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得更瞭解他們才行。揠苗助長的警語可不是說著玩的。
華德福學校是很嚴格的;我們不打不罵,是希望他們最終能像個成熟的人一樣,學會自律,找到自己心中道德生活的準繩,而不只習於服從權威;我們不急著要求太多認知能力,是因為意志力、情感能力、藝術能力、道德感、互助合作與主動性,是他們長大後更為關鍵的能力。我們不希望孩子為分數與個人成就汲汲營營,是因為只有懂得關懷與付出的人,才有機會在未來社會開創另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而擁有內在的目標與價值的人,對世界抱持正面美好圖像的人,將具有最大的動力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每個孩子出現在我面前時,面貌各個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也迥異。只要他們出於自發地,在眼前的挑戰上盡力而為,也就同時得到最大可能的成長與學習。如果我們只看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的「升學率」,絕對無法看見這些孩子的生命故事,無法理解這些孩子如何在他們個別的基礎上持續努力;同樣的,透過家長、教師和課程所點點滴滴放在孩子心裡的東西,也絲毫看不見。就算以成就論斷,那個勇敢走出過去經驗、重新展現自信與學習興趣的孩子,就算只考了80分,成就也絕不遜於考上第一志願的孩子。
最終還是同樣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人的一生是否美好與圓滿?
身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我們有沒有勇氣挑戰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改變?如果有人認為學歷直接而現實地影響人一生的美滿與否,我必須說,那在某個面向上只是一種價值的選擇罷了。而我絕不這麼認為;甚至還要進一步問,那是基於什麼樣的論點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想要示範什麼樣的價值觀給孩子?這是我身為他們的老師,時刻警惕在心的一件事。
這個畢業班真的非常特別,看他們在成長的挑戰中與自己奮戰、與同儕愛恨交織的磨合、對父母矛盾不已的情感;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互助、旅行時在火車上打鬧兼互相提醒、在面臨基測時讓自己突然長大、掙扎不已;有人為了堅持自己的夢想,一邊準備基測,一邊苦練技術……因此每次有人問我,這個班的升學率會是如何時,我總說是「百分之百」;看見孩子們的努力,以及家長們的勇於改變與無條件的付出,這些孩子不斷提「升」的「學」習成效,是令我十分感動的。
現在第一屆學生的升學數據已經出爐,(見文末),我再次評估我心中所定義的升學率,結果大約是「百分之八十」;剩下的二十是因為我個人的能力不足所致;多半還是無法完全認識某些孩子的緣故。畢業後,許多孩子們直往慈心跑,有的說現在才知道慈心有多好。第一次同學會在八月底舉行,全班廿二個孩子有十七個家庭參加,不只孩子們興高采烈,家長們也早已成為好友,聚成一團一團地聊個不休。升學的結果、分數的高低差異,好像完全不存在,孩子們彼此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完全超越這些。孩子們對新生活充滿期待,我則告訴他們,我跟他們一樣,準備好要繼續學習;我得努力把剩下的二十趴補上來。
生命是不能重來的;我從孩子們的身上學到許多許多,在某個意義上好像重新來過。感謝學校所有同仁的辛苦付出,以及班上每一個愛孩子的父母,你們的愛是孩子最重要的養分。我還要告訴我的每一個學生,「老師以你們為榮。」
97學年度,慈心第一屆畢業生 升學概況
全班人數:22人
公立高中:5人
私立高中職:6人
公立高職(含綜合高中):5人
五專:2人
不升學:2人
明年重考:2人
*********************
總升學率:81.8%
考取公立學校:45.5%
**********************
*97學年全國高中職錄取率92%,大學錄取率97.1%。
*國中基測總分為312分,國、英、數、自、社各60分,作文12分。
*97學年建中最低錄取分數為295。
*宜蘭縣公立高中最低錄取分數209~233分,公立高職約150~200分。
*97學年基測量尺總分之PR值對照表:
總分267~PR值90
總分242~PR值80
總分213~PR值70
總分192~PR值60
總分164~PR值50,(排名約全國第160595名)
總分134~PR值40
總分103~PR值30
總分70~PR值20
總分45~PR值10
每個考生的成績單上,除了各科分數外,還包括PR值;全國考生共321190人,從PR值可算出每個考生在全國的排名。
資料來源?a href="Ghttp://tw.myblog.yahoo.com/jw!rOeI0eCVHBhMuxCQmO0Ut36v8.o-/article?mid=5196" target="_blank">Ghttp://tw.myblog.yahoo.com/jw!rOeI0eCVHBhMuxCQmO0Ut36v8.o-/article?mid=5196
從三年前接手了國一班級以來,一直繚繞在耳邊的問題就是:學生將來怎麼銜接高中?有沒有能力面對基本學力測驗?
從來沒有人問過老師的問題是:
我的孩子適合參加基本學力測驗嗎?除了參加升學考試,孩子有沒有更好的發展管道?孩子在受教過程中,應該要學到哪些能力、得到哪些成長?
在國小到國中的教育過程中,升學考試逐漸凝縮成唯一的關注點;偏偏孩子的世界正在擴大、身形變大、能力、心量、興趣都變大;而我們所關注的,卻集中在那一個點上。那一個點上的優劣或成敗,真的那麼主要地影響了一個人一生的圓滿與成就嗎?我們得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從身邊所有人的生命經驗,誠實地檢驗這件事。
一直以來。透過量化分數汰選孩子的作法,主宰了台灣的教育;甚至主宰了整個社會的組成與價值觀。而更少人探問的問題則是:
人是應該被汰選的嗎?進入這樣的機制是必要的嗎?考試對教育的決定性這麼高,它對人性的影響是什麼?成長中的孩子得到什麼、同時失去些什麼?
這些問題重不重要?這是另一個我們要誠實回答的問題。
慈心國中第一屆的孩子,就直接地面臨這種衝突。從七年級開始,一股莫名的焦慮蔓延全班。以藝術、人我意識和關係、與內在意志鍛鍊為主軸的中學課程,因為與考試和分數無關,開始被理解成「副課程」、浪費時間的活動。這種焦慮從家長延燒到孩子,原本能樂在其中、努力學習的孩子,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求上進」的人。這些課程原本要給孩子的滋養與能力的培養,也就變得大打折扣。透過分數競爭得到自我肯定(或否定),在主流價值觀裡本是常態;在慈心,卻變成了一種大大的扼殺,扼殺了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孩子個別的差異價值與自我認同;所留存在孩子身上的「能帶著走的能力」,也就以「取得高分的能力」為核心。
這個可怕的危機,在八年級中間時逐漸緩和下來;有四個孩子轉學出去,其中三個是因為基測。透過和孩子們開誠布公地討論,以及增加藝術課程與其他活動,對升學的焦慮才漸漸回到可接受的合理範圍中。
所謂可接受的範圍,意指我們對基測一直採取正面迎戰的態度。這其中要拿捏的,除了時間點外,更重要的是個別孩子的狀態。國二、國三孩子有著極其關鍵的成長需求,若忽視這個事實,將重心大量擺在基測準備上,那慈心的價值就不存在了;辦升學,慈心哪裡辦得贏其他名校?而諸多帶著各種學習經驗與問題進來的孩子,我們又如何能齊頭地、同質地要求在考試能力上的進步?說穿了,孔老夫子的千古名言「因材施教」,總是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在華德福教育中如此,在基測準備上亦復如此。
近日更經常聽到家長們關心的聲音,「要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語文能力?」「孩子會使用的詞彙那麼少,將來怎麼辦?」「那麼簡單的數學,為什麼孩子還是學不會?」「少了壓力,孩子是否就無法成長、或成長得不夠?」……
家長們願意在家中協助孩子的學習,是令人高興且感動的;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們學得紮實,一方面也不願干擾或破壞了「華德福」的方式帶給孩子的深刻影響。而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看得見的作文能力、錯別字數量以及數學解題能力之外,往往有許多內在的能力給忽略掉了;例如意志力、想像力、同理能力、自我認知、目標規劃、關懷他人、情緒管理、人際覺察力、自我控制、美感與相互欣賞等等。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培養出這些內在的能力才是華德福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其發展重點與必須面臨的挑戰,透過課程去滋養孩子、消解焦慮與不安、從自身長出新的力量來,更是課程設計的核心意義。而身為教育伙伴的家長們,是否也能認知到這件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他們來到這個學校,就已經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許多他們過去所經歷的、累積的生命經驗,使得他們之所以成為當前的樣貌。對教師來說,如何解開一個個生命的奧秘,盡可能地認識他們的本質,並給予最適切的教育,卻是一大挑戰,也是教師專業中最核心的能力。
依照同樣的觀點,當孩子來到一個家庭裡時,何嘗不是一個需要用心去認識的奧秘?這樣的奧秘,不只存在於孩子的過去,也同樣存在於孩子的未來。換言之,如果我們尊敬孩子的獨特個體生命,就更能接納、包容他的過去,盡可能用心去理解他;也不那麼理所當然地以大人自身的生命經驗設定孩子的未來。
依據人智學的兒童發展觀點,七歲之前的孩子,生長重點在於「肢體」的充分運用與體驗,練習與生俱來的意志力,累積足夠的探索與活動經驗。因此幼兒不應該使用學步車;而應在學習爬行、站立、行走的過程中,培養內在的意志力以及與這個世界的初步關連。在華德福幼兒園中,孩子們自在地奔跑、爬樹、自由遊戲、像在家中一樣地生活著。透過良好的作息、自然而溫暖的環境、充滿愛心的大人,孩子們本能地模仿周遭的一切,建立生命初期的良好基礎。
七到十四歲的孩子,發展重點在於軀體、循環系統,與情感較為直接相關的部分。透過大量的故事與藝術活動,孩子逐漸認識這個世界,並累積正面而美好的生活經驗。前一階段的身體經驗對這個時期影響重大,足夠的意志力與敏銳度,可以幫助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漸漸地孩子要進入青春期,對自己和世界感到迷惑;如果前兩階段的基礎良好,他們在迷惑之中,將帶著積極探索的冒險精神,以及踏實築夢的安定感。在他們的憧憬中,長大後的世界不應是危險、混亂、黑暗的;儘管充滿不確定性,卻充滿希望。大人們在此刻應該要支持他們漸漸萌芽的自尊,透過一同討論與分析,精確而有計畫地學習知識。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孩子們在廿一歲之前必須培養的重點。而社會生活、同儕關係、兩性關係更是他們生活的重心。
以上所談的,是一個理想的圖像;不同階段之間環環相扣,如同「七坐八爬九發牙」一樣,順著人的生長歷程,逐步地累積。然而事實上並不能如此理想。想像某個孩子,經歷了五、六年的「乖寶寶生涯」,沈默寡言、按部就班交作業、服從父母師長的要求,然後轉學進入華德福學校就讀;試問,他在意志力、情感表達、敏銳度、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等各方面,足不足以接受以「獨立思考與判斷」為重點的國中教育?如果他在寫作、數學上毫無動機、乏善可陳,我們該如何切中問題核心地幫助他?他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是否仍有興趣?他要如何和自己、家庭、學校、世界建立起正面積極的關係?
又一個孩子,智商很高,卻總是坐不住,無時不在東玩西弄,功課當然學不好。跟他深談,他也「願意」盡量自律,但願意不等於「能夠」。追本溯源,他在三歲之前幾乎都被放在嬰兒車裡,幾乎沒有爬行、跌倒、學走、四處探索的經驗,也因此內在的意志力極弱。這時如何要求他,在物理實驗時長時間精細地觀察與記錄、在木工課上一刀一鑿地完成作品?如何用一年的時間,規律地要求自己,準備基測?
童年經驗(重病、意外傷害、受虐…)、家庭問題(父母離異或單親…)、求學經驗(被體罰、無止盡的回家作業惡夢…)等等、甚至可能早已遺忘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潛在地對孩子生命的當下或未來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樣地,過往生命中偶然的一個善意眼神或擁抱、一次原諒、路邊邂逅的一朵小花,也可能成為孩子內在重要的正面力量來源。因此,除了盡可能地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並尋求有效的協助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接納」的態度;或者是「尊重」他們就是他們自己此刻的樣貌。
觀察他們,無條件地接納、尊重、愛他們,同時陪伴他們在當下的狀態中,再往前跨一步。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心中充滿了恨,那麼透過教育,讓他少恨一點、體驗愛的感覺;或是一個空虛無自信的孩子,終於向父母或老師頂嘴、明明理虧卻還振振有詞時,其實就是很大的進步了。他們有自己的生命任務,有自己的天賦能力,單單依據大人自身有限的生命經驗,是無法想像的。孩子要教,但教需要方法。就像每種植物栽種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得更瞭解他們才行。揠苗助長的警語可不是說著玩的。
華德福學校是很嚴格的;我們不打不罵,是希望他們最終能像個成熟的人一樣,學會自律,找到自己心中道德生活的準繩,而不只習於服從權威;我們不急著要求太多認知能力,是因為意志力、情感能力、藝術能力、道德感、互助合作與主動性,是他們長大後更為關鍵的能力。我們不希望孩子為分數與個人成就汲汲營營,是因為只有懂得關懷與付出的人,才有機會在未來社會開創另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而擁有內在的目標與價值的人,對世界抱持正面美好圖像的人,將具有最大的動力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每個孩子出現在我面前時,面貌各個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也迥異。只要他們出於自發地,在眼前的挑戰上盡力而為,也就同時得到最大可能的成長與學習。如果我們只看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的「升學率」,絕對無法看見這些孩子的生命故事,無法理解這些孩子如何在他們個別的基礎上持續努力;同樣的,透過家長、教師和課程所點點滴滴放在孩子心裡的東西,也絲毫看不見。就算以成就論斷,那個勇敢走出過去經驗、重新展現自信與學習興趣的孩子,就算只考了80分,成就也絕不遜於考上第一志願的孩子。
最終還是同樣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人的一生是否美好與圓滿?
身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我們有沒有勇氣挑戰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改變?如果有人認為學歷直接而現實地影響人一生的美滿與否,我必須說,那在某個面向上只是一種價值的選擇罷了。而我絕不這麼認為;甚至還要進一步問,那是基於什麼樣的論點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想要示範什麼樣的價值觀給孩子?這是我身為他們的老師,時刻警惕在心的一件事。
這個畢業班真的非常特別,看他們在成長的挑戰中與自己奮戰、與同儕愛恨交織的磨合、對父母矛盾不已的情感;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互助、旅行時在火車上打鬧兼互相提醒、在面臨基測時讓自己突然長大、掙扎不已;有人為了堅持自己的夢想,一邊準備基測,一邊苦練技術……因此每次有人問我,這個班的升學率會是如何時,我總說是「百分之百」;看見孩子們的努力,以及家長們的勇於改變與無條件的付出,這些孩子不斷提「升」的「學」習成效,是令我十分感動的。
現在第一屆學生的升學數據已經出爐,(見文末),我再次評估我心中所定義的升學率,結果大約是「百分之八十」;剩下的二十是因為我個人的能力不足所致;多半還是無法完全認識某些孩子的緣故。畢業後,許多孩子們直往慈心跑,有的說現在才知道慈心有多好。第一次同學會在八月底舉行,全班廿二個孩子有十七個家庭參加,不只孩子們興高采烈,家長們也早已成為好友,聚成一團一團地聊個不休。升學的結果、分數的高低差異,好像完全不存在,孩子們彼此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完全超越這些。孩子們對新生活充滿期待,我則告訴他們,我跟他們一樣,準備好要繼續學習;我得努力把剩下的二十趴補上來。
生命是不能重來的;我從孩子們的身上學到許多許多,在某個意義上好像重新來過。感謝學校所有同仁的辛苦付出,以及班上每一個愛孩子的父母,你們的愛是孩子最重要的養分。我還要告訴我的每一個學生,「老師以你們為榮。」
97學年度,慈心第一屆畢業生 升學概況
全班人數:22人
公立高中:5人
私立高中職:6人
公立高職(含綜合高中):5人
五專:2人
不升學:2人
明年重考:2人
*********************
總升學率:81.8%
考取公立學校:45.5%
**********************
*97學年全國高中職錄取率92%,大學錄取率97.1%。
*國中基測總分為312分,國、英、數、自、社各60分,作文12分。
*97學年建中最低錄取分數為295。
*宜蘭縣公立高中最低錄取分數209~233分,公立高職約150~200分。
*97學年基測量尺總分之PR值對照表:
總分267~PR值90
總分242~PR值80
總分213~PR值70
總分192~PR值60
總分164~PR值50,(排名約全國第160595名)
總分134~PR值40
總分103~PR值30
總分70~PR值20
總分45~PR值10
每個考生的成績單上,除了各科分數外,還包括PR值;全國考生共321190人,從PR值可算出每個考生在全國的排名。
資料來源?a href="Ghttp://tw.myblog.yahoo.com/jw!rOeI0eCVHBhMuxCQmO0Ut36v8.o-/article?mid=5196" target="_blank">Ghttp://tw.myblog.yahoo.com/jw!rOeI0eCVHBhMuxCQmO0Ut36v8.o-/article?mid=5196
(完)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不完全代表學校立場~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