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了解島嶼農場


       


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演講


 


今年四月,哥德館農業部門的首席來到宜蘭的島嶼農場參觀,


而他回去瑞士後,也在五月的人智學學會刊物Anthroposophy Worldwide上,


發表了他參訪的一些記錄與心得。


我利用一點抽出來的空檔翻譯了這篇文章,希望與大家分享,


或許譯文有不夠精確之處,請多多見諒,也歡迎討論。(文章結尾有原文的網址。)


君玲


------------------------------------------------------------------------------


Nikolai Fuchs,人智學總部哥德館農業部門的首席,在今年三月二十日至 四月二日 造訪台灣生機互動農業的起步。他從中發掘台灣生機互動運動的


逐漸茁壯,也同時看到台灣所遭遇的問題。


-------------------------------------------------------------------------------


On Wings of the Wind 在風的雙翅之上


 


台灣是現代中國發展的先驅: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五十年間,這個國家以極劇烈的速度從一個農業化的社會轉變成為工業化的社會。他們由低價的產品與紡織業開始起步,而今天台灣已經是現代科技的龍頭。


 


在這同時,台灣似乎比日本更加的「亞洲化」。那裡的生活比較富有色彩、擁擠、芬芳、也比較充滿活力。人們的接觸比較沒那麼正式,而較為直接。然而,日本形式化的作風仍然殘留在台灣(因為日本曾經一度殖民台灣),但更鮮明的多樣性正取代過去的痕跡。在日本,茶樹都好像被指甲剪剪過那樣整齊,但台灣的茶樹則沒什麼修剪,排列也比較隨意。儘管如此,台灣仍然很有建設:馬路以及其他東西都很整齊,自然保育與國家公園也被特別照料著。


 


鄰近居民的興趣


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始實施生機互動農業,像是在宜蘭縣(位於台北的東北方)。我在那裡拜訪了張幼功的島嶼農場。身為十個孩子中的第九個孩子,張幼功從他的父母手中承接了農場。他喜愛多樣化的種植,但和他的鄰居一樣,他主要在1.7公頃 的田中種植稻米。


 


120個家庭用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方式共享島嶼農場的稻米收成,其中許多家庭是來自發展完善的慈心華德福學校,而這確保了島與農場的持續營運。他們有一個小規模的生機互動農業讀書會,以及一個與生機互動農業相關的人智學協會。而在這裡,畜牧的想法是聯結到過去使用水牛的歷史。


 


當其他有機農夫前往山坡地去尋找未受污染的自然之地時,張幼功希望留在靠近城市的平原。這其實會在農耕上增加複雜度,因為很難去隔開鄰田慣行農業的灌溉用水,要以有機生態的方式去控制病蟲害(例如蛇),也比較不容易。但這個小小農場起步的希望是,要讓鄰近的居民能夠有興趣參與農場的活動,或參加華德福學校的課程。


 


氣候變遷的挑戰


對許多與自然一起工作的人們而言,氣候變遷是他們直接親身經歷的現實問題,像是農夫以及那些在台灣國家公園裡面工作的人。在正常應該是冬天的四個月份裡面,只有一個還是穩定可預測的,氣候的異常逐漸惡化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許多很新且棘手的樹木疾病在這種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出現。當我在靠近台北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演講的時候(有電視錄影),我丟出了關於疾病的議題:除了過去老舊的、保守的生態作法外,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採取更革新的策略,讓那些能夠看見未來情況的人去引領改變?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今天去種植樹木,以因應明天的情況?這在東亞地區是非常革新且新穎的想法。


 


仍然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極待發掘:在太陽升起的土地上,未來仍然無限開闊。在回歸西方世界以前的一個想法是:但願能在這裡停留久一點,然後大大展開我們的雙翅,隨著吹襲東方世界的風翱翔。但願東、西方世界能夠找到一個方式來更靠近彼此。


 


對未來的關注


在日本和台灣這兩個國家,我覺得能在人智學學會的基礎上去發展生機互動農業是相當有助益的。畢竟,要發展特定區域的起始點,就在於一般人類的意圖。以生機互動農業來說,生機互動農業不僅是每天生活所需的食物生產而已,它也不是可以直接複製到另一個國家的製造過程。這是對人與地球未來的照護,它跨越國界,並且為那些生機互動運動的人帶來立即的認識了解,將所有的活動連結在一個共享的精神之下。而且就是因為這些人,像是日本的Yuji AgematsuMiki Shimosaka、學會亞洲代表Hans van Florenstein Mulder,以及中國的Nick Yu因為他們持續的旅程,所以人類的元素才能夠如此快速且自由的流動著。


-----------------------------------------------------------------------------------


原文請參考原刊物的p.9-10


http://www.goetheanum.org/fileadmin/wochenschrift/awe/W200905.pdf


感謝 戴君玲翻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