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山上的野餐---B平溪健行隨記       文魁


2008/12/14


二零零八年冬季孩子的國小階段生涯已接近尾聲,孩子們最近上的課程是礦物, 昌倫 老師安排校外實察,來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力與美。


這一天我放下自己的工作,請了一天休假和孩子們一起出來接近大自然,享受、參與孩子的童年,隨行的有智弘老師、貞慧老師、紫蓮老師、陳雨爸爸、宇軒媽媽還有我,其實我心裡企圖的是想要捉住孩子童年的尾巴。


一早六點鬧鐘響良彥就自己起床了,這和平常需要別人叫他起床,可就完全不同。上了火車孩子們個個帶著興奮的表情,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直到菁桐在下了火車。昌倫老師的一句「銜枚」,孩子頓時安靜下來,對孩子和老師之間有這樣的默契我不禁心裡發出一聲讚嘆。我們圍成一個圓圈,昌倫老師帶領大家朗誦一句一句的晨詩:「我看到這個世界,陽光普照,群星閃爍,礦石靜臥,花草樹木,欣欣向榮,禽飛獸走,蜂鳴碟舞。我看到靈魂住在我的身體裡,造物者在其中作用,……… 」,作為這一天學習的開始。我看到孩子們的專注與投入,又是一個令我感動的畫面----清楚明朗的校外教學活動,不單只是郊遊、野餐。


菁桐我們駐足「台陽礦業公司」的員工日式建築群,可以想見當年採礦的盛景。有位老先生很熱誠的邀請我們進到他買下的宿舍,內部陳設一如當年,木造的房子流露往昔的風華。


第二站是「台陽礦業紀念公園」,也是台陽礦業當年採礦的地點,隨著礦業的沒落,原本多年荒廢與荒煙蔓草間,經過一番整理,又是另一勝境。孩子們在這裡探險、奔跑,時而停下來撿拾地上的煤塊。裡頭有一面牆經過多年的榕樹根纏繞,盤根錯節留下時間的美。


我們從菁桐走到十分,到達了孝子山登山口,我們望著高聳的孝子山,因約看見懸崖峭壁上有著梯子,人形如蟻在上面攀爬著。從下面往上看,有如上青天一般的難。昌倫 老師請大家為成一個圓圈,並在每一個人的手上斟上了一些水,大家單膝跪地做「敬山」的儀式:「我們以最虔誠的心來向山學習,我們願以此水代酒,向山神禮敬,賜給我們平安與勇氣、毅力,完成這次登山活動。」然後我們就出發了!在這樣一個物質主義充斥的年代,我們對自然的輕蔑與破壞,已到了自然反撲的時刻,有幾個「人」願意這樣「敬山」,這樣謙卑帶領孩子們?帶給孩子這樣的榜樣與示範?有種感動:希望孩子們在他們的生命裡有著虔敬的心,面對自然、面對人、面對自己。


孝子山,陡直上升,爬起來有點喘,但難度不算很高,快到達山頂的一段則是考驗大家的膽識,七十五度的不銹鋼梯子有如天梯一般,腳下是懸崖,若不留神恐有墜崖危險。幾個小男生---良彥子愉泰安….有如初生之犢,在隨隊的智 弘 老師照顧下早已登頂成功。昌倫 老師細心地照顧孩子的安全,有幾個孩子看到高聳的天梯、腳下的懸崖有些害怕,但昌倫 老師溫柔堅定的鼓勵之下,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登頂成功了!佩冠楚云翊嘉星塘….孝子山頂謝飯之後,一起吃午餐,佩冠還打電話興奮地和爸爸分享登頂成功的喜悅。人生多幾回這樣的喜悅與分享,最是能豐富彼此的生命。


下山後我們回到出發前的登山口,昌倫 老師帶領大家一同分享登山過程,雖然孩子們表達的不多,倒是參加的家長、隨隊老師對於大家能互助合作、關照彼此,大為讚賞!我分享在登山口再次仰望孝子山感覺上的不同:「原本以為要登這驚險的山很困難,現在再次看上去,覺得其實當我們真正憑著自己的意志和雙手、雙腳,並沒有我想像的困難!」陳雨爸爸則是提醒孩子,「十二月底的中橫地質健行活動,更要提高大家的警覺性、安全觀念,在登山過程應盡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大自然的力與美。」下山後的分享,我也看到華德福教育裡對孩子教學活動中,一動一靜(敬山登山分享下山)的教學節奏感的掌握,讓孩子有更深刻的體驗,接觸自己的內在。


離開孝子山後,我們在十分街上,看到一群人在拍戲,小朋有好奇的問你們在拍什麼戲?戲組人員打趣的說我們在拍「海角八十七號」大家都覺得好笑!緊鄰十分街上的山坡上,有一個「八仙洞」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留下來的防空洞,老師帶著大家進到洞裡探險,孩子們在洞裡鑽來鑽去,玩起捉迷藏驚呼連連。


昌倫老師特地帶孩子們到平溪看壺穴地形,良彥因為來過平溪,走過吊橋帶著同學去察看最為典型的「眼鏡洞」。…..這一趟教學在三貂嶺換車時告一個段落,昌倫 老師帶領孩子閉上眼睛,簡要回顧這一天的行程與活動,讓孩子回到自己的內在,看看這一天自己做得最棒的是,想要感謝的是。活動有認知:煤礦業、壺穴地形….有體驗:登山、健行有情意:敬山、探險、晨詩也為昌倫 老師感到讚嘆不已,他把孩子們帶得很好,孩子們也都表現很棒,清楚自己該完成的工作, 和 老師同學之間的配合、投入,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教育活動。也特別要為孩子們感謝伯寬陳雨爸爸)、淑玲宇軒媽媽)、智 弘老師、貞慧老師的陪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