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32184&extra=page%3D2
這本書是臺灣翻譯出版的,看了好像有三四遍了。 今天想起裏面有關於免疫的章節,感覺與咱中醫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特別抄錄出來,希望有緣人看到,思考,獲得正見。
現代有許多家長都在質疑:在孩子兩個月大時,讓諸如疫苗之類的外在物質進入嬰兒體內是否恰當。因為他們意識到,嬰兒的身體只適合母乳。他們因此對於一些疫
苗(白喉、百日咳、小兒麻痹症等)產生恐懼與害怕。一些家長也非常焦慮,他們擔心嬰兒若沒有免疫力,就會暴露在無數的傷害之中。再者,有一些專家也會奉勸 父母,如果未能幫孩子施打疫苗,不僅對嬰兒不負責任,對整個社會也一樣。而對許多年輕父母來說,這些看法與建議卻是導致混亂,引發焦慮,並且替嬰兒的早期
生活帶來傷害。
讓我們先從頭講起:要不要免疫只能是父母的決定,專家的角色是對事情的所有層面提供資訊,也就是告之施打疫苗與否的危險性,並在必要時提供諮詢,任何一方
都不應該有壓力。關係到兒童福祉的決定,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就這個層面來看,父母的感受必須受到尊重。(參見容格在第10章對感受的評述)
注射預防針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據說這些抗體能夠持續地擊退入侵身體的特定細菌或毒素。這是一種人為的過程,人們質疑它所提供的免疫力,是否可以像兒
童自己親身對抗疾病的免疫力那麼久?其實大量證據顯示情況並非如此。人們會再問:“這種人為的刺激,對於免疫系統會有什麼長期影響?”眼見現代不斷增加的 免疫系統的潰敗,這是一個極要緊的問題。我們可以再問:“造成這種潰敗的主要根源是什麼?答案可能就在嬰兒期的前幾個月中嗎?”想要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 大概還需要經年累月的研究。
然而,這只是一個層面,還有一些問題極待探究。譬如: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得某一種傳染病(如麻疹),有些則不會;為什麼有一些孩子得了以後,會有嚴重的併發
症,有一些只是輕微感染。在此我們注意的是關於人的因素,以及在本書當中討論過的許多觀點。我們不妨先問:孩子如何被餵食?天冷時如何穿衣服?他接收到什 麼感官印象?他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氣氛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所有這些要素在建立強壯而有抵抗力的身體時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另外的影響因素包括兒童自己個
性上的一些相關問題。也就是說,疾病與這些事情都有相關,不僅止於可能導致疾病的微生物而已。
擁有足夠資訊的父母,才能正確評價這些要素。再進一步來說,已經被確認的一項事實是:三合一疫苗含有三重抗原,它包含了白喉、百日咳與破傷風,通常會導致
各種非常嚴重的影響,在一些極端稀少的例子中,甚至會嚴重損傷腦部。在1977年7月17日,墨爾本的《時代報》刊出一篇相關文章,摘錄部分內容就足以顯 示出情況有多麼嚴重。
“在對抗了一年之後,英國政府同意賠償因為預防接種而導致腦部受損的數百名兒童。據瞭解:至少有六百名兒童因為接種而受到傷害,這將由一個特別的政府醫
療單位來評估。許多兒童已經患了麻痹症,或是只有兩歲的智能年齡。”此篇文章也指出:接種疫苗受害兒童父母協會已經成立,並且“有356個兒童登記在案, 其中,大約三分之二在接受三合一疫苗之後,導致腦部受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澳洲的三合一疫苗工廠,即聯邦血清實驗室所製造的疫苗,遵照的便是英國的配方,雖然不一定與英國所制的完全一樣,但無疑地,基本配方是相
似的。在澳洲,科羅克瑞諾斯博士在接種三和一疫苗的原住民兒童身上,發現了其他毀滅性的後果與極高的致死率。
更令人忐忑難安的是,“疫苗在製造真正的免疫之外,以其他方式發揮作用的可能性。這使人聯想到,不明疾病在高度免疫人口中持續爆發的事實……疫苗不僅只是製造原始疾病另一個微弱、溫和的副本而已,所有疫苗通常也會製造和它們自己不同的症候。”
製造廠商也已經指出疫苗的危險性。在澳洲,聯邦血清實驗室就列出了以下的“注意事項”:
如果有下列急性疾病,不可以施打三和一疫苗,而應該以白喉疫苗取代之:
1、 曾患有神經上的疾病,包含各種神經疾病的發作、痙攣,或是在未滿月時期的腦部發炎。
2、 曾經對疫苗發生反應,其程度比局部的紅腫或輕度發燒還要嚴重者。
3、 有神經性疾病家族病史,而且這些神經性的疾病非因外傷或感染所導致者。
施打麻疹、腮腺炎疫苗也有很多禁忌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其中的一條是:“必備腎上腺素,以便在過敏性反應發生時能夠緊急派上用場。”此外,統計上也顯示,這些我們試圖免疫的兒童疾病,其致死率實際上等於零;而且,“過去十年內,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認定由百日咳引發的嬰兒致死率也是零。如果父母想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這些訊息以及免疫的真象都應該呈現出來,這種決定才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當然,注射疫苗也有正當的理由。小兒麻痹症是可以使人殘廢的病症,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終其一生都具有身體上的殘疾;像白喉也會出現嚴重而影響深遠的併發
症。但是,藥量太重的麻疹疫苗,則可能導致腦炎。而本書的立場是:免疫被證實可能帶來大危險,而且可能立刻發生在注射之後(例如,極少發生的過敏性衰 弱),或不久之後(腦部受損),也可能是數年之後才變得明顯,有鑒於此,事實情況的兩面都應該告知父母,因為這絕非兒戲。
我們也應該從其他層面來探討,我們必須問:生病是不是能提供給兒童某些益處,而且勝過永久免疫?這極難評估。不過,敏銳的父母常常會在他們的孩子生過病
(例如麻疹或腮腺炎)之後,注意到孩子有了顯著的變化。一個原本意志薄弱、蒼白、退縮的小孩,可能從這個疾病中產生龐大的內在力量,增強了生命力,並且獲
得全面性的健康。在患病的過程以及克服疾病的鬥爭中,心靈得到了強化,這對於孩子未來的命運大有裨益。只是關心身體,而不在意其他一切的人,從不會瞭解這 一點。施打疫苗則讓孩童失去了這種生命中的重要體驗,因而喪失了這種重大發展的機會。因此,免疫不能提供真正的“良好健康”,反而阻礙了它的發展。
對於已接受了足夠資訊而仍然願意為孩子做預防接種的父母來說,我們願意進一步來考慮預防接種最適當的時機。
我們先前已經討論過,雖然腦部在一開始很不成熟,但在第一年就成長得非常快。這在兒童的頭圍圖中,看得很清楚。從圖中很容易看出在大約十八個月大時,成長
率趨緩,在兩歲時,曲線開始幾乎變得水準,在這個階段腦部與神經系統主要的衝刺成長已經過了,在三歲之後就不太成長了。
所以,引介任何東西進入孩子的有機體中,即使是以很輕微的方式,也似乎很不恰當,因為這會干擾到腦部組織那些令人驚奇的發展,特別是當一種疫苗被認
為與神經性失調有關時。孩子對於注射三合一疫苗的反應,就長期的影響來看,即使是輕微的反應,在科學界仍然是一無所知的。
因此,若以腦部的發育作為判斷的標準,孩子大約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接受疫苗注射了。然而,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在每一方面都有最適宜的成長條件與品質,並
且對此充滿信心,那麼,就可以等到孩子三歲時再接種,因為我們已經討論過,在這階段孩子會以嶄新而獨立的方式來面對世界。
…… 至於麻疹、腮腺炎、水痘並非真正的兒童疾病,它們是由活在土壤中的具厭氧性、能夠繁殖孢子的桿菌所造成的,它們常常是因為孩子身上比較深的傷口接觸到土
壤,或者是因為蟲咬,甚至是抓癢抓出傷口而被傳染的。住在鄉下的孩子尤其特別容易受到感染,因為動物的糞便中就隱匿著這些孢子。
…… 探究兒童疾病的正確路徑,並不是讓每個孩子處於與免疫有關的危險當中,而是以本書中所揭示的方法來促進兒童的健康與福祉,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兒童確實能夠
以積極而沒有副作用的方式來經驗這些疾病,此種疾病經驗也就能夠在兒童的身心兩方面帶來幸福與新能量。
(摘自臺灣版《我來了》。本書以魯道夫斯坦納提出“靈性科學”的觀點為基礎,描繪出具體的幼兒照顧大綱。作者Joan Salter女士,于1976年在墨爾本設立Gabriel Child Care Centre。該中心是一所由媽媽與兒童一起共事的福利機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