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家戶戶都是教育的夥伴”



Monica Yang 寫於 2010年10月2日 16:37








“家家戶戶都是教育的夥伴”,這就是1992年4月14日,在阿哈市(Arras)舉辦的研討會主題,克勞德‧貝爾多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讓我們來聽聽他如何陳述這段強烈的時光:



 






Arras, 1992,第四世界檔案照片




 




「研討會在阿哈市舉行,三百個人齊聚新建大學的美麗梯形廳堂,第一件讓大家震撼的事,就是我們吸引了眾多參與者,當然受邀發言者來自各種不同背景,但是研討會結束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世界家庭的發言,一如大會主持人,社會學教授依麗莎白(Elisabeth Charlon)在總結時指出的:『我想,一如在座的每一位,我被真誠表達出來的痛苦與等待,被種種失望或倍增的希望所感動。』




 





為此,阿哈市的研討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示範,不只是區域的層次,也是全國性的範例,第四世界的家庭發言了,而且他們充滿力量與智慧的使用了這個發言權,其他人也站在他們身邊,表達了親師合作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這個夥伴關係帶來的種種好處。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弱勢家庭與教育界公開相遇,並且針對一個非常敏感的主題展開對話,在一種真誠的氣氛中,大家坦承相對,尊敬彼此,沒有攻訐與指責。





 




研討會結束時,雅各‧西蒙告訴我:『從今以後,我不再任憑別人說弱勢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這是很多研討會的參與者共同的感受,他們的想法徹底改變。




 




研討會的成果也是吉斯波‧津托校長勇敢地公開表示:他努力地嘗試各種方法以促進弱勢家長的參與,卻沒有得到上級與夥伴的支持,所以他想要全盤放棄。發言後,他在教育廳的督學跟他有了對談,離開前,他似乎受到了鼓舞。




 




對我來說,研討會最好的總結就是第二天早上,整個教育廳撥來的那十幾通電話,受到震撼的教師群打電話告訴我:他們重拾對學校的信心,對教職的信心。



 



所以,這場研討會並不是終點,而是全體動員的起點,許多支持夥伴關係的計畫應該啟動,應該在師資培訓中加入極端貧窮的課程,讓未來的老師有機會認識赤貧。研討會打破了宿命論造成的無力感,並且確定了一件事:事實上,所有的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懷抱著同一個目標,就是兒童與學校的雙贏;研討會也提供了不少具體行動的路徑。」




 



 



(下集就是完結篇了!〉








 





楊淑秀譯自《民主藝匠》 ,p54-55



--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與 Bruno Tardieu



出版社: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y 28,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