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發生在法國北方的故事:有一群孩子讓老師一籌莫展...
剛剛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到一連串關於台中槍擊命案槍手廖國豪的討論。廖國豪說台灣教育害了他,老師放棄了他…
到底是學校教育失敗?還是家庭教育失敗?這似乎是個陷阱問題,事實可能是:我們都沒有成功,都必須面對共同的失敗。因為這片土地上,繼續有許多生命失落了。
我想分享一個多年前發生在法國的的故事。故事很長,我會分集刊出。故事的一開始,有人發現法國北方某個破敗社區,有一大群孩子讓老師們一籌莫展,孩子們的父母,同樣一籌莫展…
壹、 由下往上的旅程:
低學業成就的兒童數量驚人
1986年12月,安瑪莉抵達法國北部大城里爾(Lille),她被交付的使命是:關注弱勢兒童的未來。為執行這個使命,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該區這個運動已經認識的家庭。每到一處,她都聽到同樣的痛楚:「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沒學到東西,如果他們在學校無法學習,長大了就會找不到工作…我們不要他們將來跟我們一樣。」或者:「我們的小孩到後來就不愛上學了,別人看不起他們、嫌棄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漂亮的衣服穿,或者只因為我們家裡窮…。有時候,我的小孩無法參加學校的戶外教學,或是,有時候老師要求的教學用品,他們沒辦法帶,所以同學就嘲笑他們。」孩子們則像呼應大人似的,向她傾訴:「在學校,每次有人批評我的家人,說我們又窮又臭,說我們的社區爛斃了,我就跟他們吵架。他們根本不知道,我的父母盡一切努力在養育我們。」也有孩子說:「我,我不喜歡學校…,因為學校不喜歡我。」
安瑪莉決定對這群父母進行一個嚴謹的調查,為了和他們一起理解真相。她拜訪了258個六到十六歲的小孩,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小孩,學業落後了一年以上,而且有一半以上的受訪兒童進入所謂的特珠教育課程。
安瑪莉對這樣的調查結果感到十分震驚。她對學校一直懷有很崇高的願景。她自己的父母年紀輕輕就離開學校,父親十三歲就去礦坑工作,母親則去農場。兩個老人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不同,能夠領受他們無緣領受的高等教育。他們盡一切努力讓這個夢想在女兒身上實現,後來,安瑪莉不僅上了大學,還成為老師。
即便如此,幾年的教學經驗讓安瑪莉意識到:有些小孩一入學就馬上踢到鐵板,挫敗連連,而這些孩子多半來自最貧困的社區。表面上看來,這些孩子正步上父母的後塵。學校對安瑪莉來說曾經是脫貧的跳板,蘊含著生命中各種選擇的可能性,但是,對這些孩子來說,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她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她決定選擇其他方式來理解這個情況。在經過許多的閱讀與探索之後,她決定離開教職...。
下集待續…
楊淑秀譯自《民主藝匠》
--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與 Bruno Tardieu
出版社: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y 28, 200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