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一:創十三2,5-18


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與亞巴郎同行的羅特,也有羊群、牛群和帳幕,那地方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產業太多,無法住在一起。牧放亞巴郎牲畜的人 與牧放羅特牲畜的人,時常發生口角-當時客納罕人和培黎齊人尚住在那裏。亞巴郎遂對羅特說:「在我與你,我的牧人與你的牧人之間,請不要發生口角,因為我們是至親。所有的地方不是都在你面前嗎?請你與我分開。你若往左,我就往右;你若往右,我就往左。」羅特舉目看見約但河整個平原,直到左哈爾一帶全有水灌溉,-這是在上主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前的事,-有如上主的樂園,有如埃及地。羅特選了約但河的整個平原,遂向東方遷移;這樣,他們就彼此分開了:亞巴郎 住在客納罕地;羅特住在平原的城市中,漸漸移動帳幕,直到索多瑪。索多瑪人在上主面前罪大惡極。


羅特與亞巴郎分離以後,上主對亞巴郎說:「請你舉起眼來,由你所在的地方,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看見的地方,我都要永遠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我要使你的後裔有如地上的灰塵;如果人能數清地上的灰塵,也能數清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要將這地賜給你。」於是亞巴郎移動了帳幕,來到赫貝龍的瑪默勒 橡樹區居住,在那裏給上主築了一座祭壇。


釋義(盧琳琳)


離開哈蘭的亞巴郎,自貝特耳移往乃革布區,因為飢荒,轉向埃及(創十二9-10)。災難過後,又回到乃革布,最後在貝特耳與哈依之間定居,並為上主修建祭壇(創十三3-4)。


經過一段時日,亞巴郎在天主的祝福下,成了小康之家,牛、羊成群,他的姪子羅特也有好的發展;結果,兩家族擠於一處,難免發生衝突,亞巴郎因此提議分處而居。


亞巴郎對羅特十分慷慨,讓他先挑選中意之地,羅特選擇有豐富水源、土地肥沃的約旦河谷;但他沒注意到,此地因出產豐富、生活浮華,百姓生活糜爛,作者特別 提到索多瑪與哈摩辣,他們是在天主前為非作歹的人民;因此,埋下日後天主將要嚴厲懲罰的因素。而甘心留居窮鄉僻壤的亞巴郎,則避開了日後的災難。


天主沒有虧待亞巴郎,慎重地再次向他許諾大片的土地,以及無數的後裔。此後,亞巴郎向南遷至赫貝龍附近的瑪默勒橡樹區,在那兒修建祭壇,恭敬天主。





福音:瑪七6,12-14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


「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


「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裏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


釋義


瑪竇福音第七章是『山中聖訓』的最後一部份,由一連串的訓言所組成。雖然這些訓言具有不同的主題,但都屬於基督徒應有的基本態度,也因此被福音作者編輯在一起。今天的福音包含了其中的三段訓言。


首先是第6節。這節經文與上下文間的關係並不明確,因此產生詮釋的困難,不過聖經學者大多認為,這句經文談論的是傳福音的「對象」問題。猶太人輕視外邦 人,常用狗和豬來指涉他們。瑪竇福音可能用這樣的俗語來指涉敵視耶穌福音的經師和法利賽人。第二世紀的基督徒作品「十二宗徒訓誨錄」,則又引用這句話表達 「不可讓未受洗者領聖體」。


第12節被稱為道德的「黃金律」(The golden rule),這條黃金律在基督以前的猶太或其它古代文學中都可發現,猶太經師黑萊爾(Rabbi Hillel,基督前一世紀)的說法是極有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即是全部的法律,其他都是詮釋。」耶穌的教導則更進一步地,積極地鼓勵基督徒去作期望別人為自己做的事。


最後13-14節是所謂「窄門」的比喻,反映出在舊約中所謂「善惡兩路」的觀念(參閱:詠一)。城市的寬門和大路容易被人發現,引誘人走,但窄門則不容易引起注意,不容易找到。為了發現這條路,要緊的是依靠耶穌,跟隨祂的訓言。


反省


除了傳揚福音的熱忱之外,我是否也謹慎分辨不同的人對於接受福音的心理準備也有所不同?


想想今天的「黃金律」,是否我也願意嘗試把自己期望得到的,先付出給別人?我是否願意跟隨基督,走福音的幽暗「小路」?


祈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的部落格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